骨髓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聲明︰感恩警政機關協助搶救生命
需要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之病人,係罹患血液疾病絕重症,能夠配對到適合之志願捐贈者進行移植,殊屬不易。
針對被配對到的志願者,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必然會積極循通訊資料聯繫,惟有的志願者因遷居,未留任何線索,導致無法聯繫,為爭取搶救生命之時效,不得已發函請求花蓮縣警察局協助,花蓮縣警察局乃函請志願者設籍所在的警察局,通知志願者以了解其捐贈意願。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並不清楚此是否為警察之法定業務範圍,然對於人民保姆於搶救生命之大力協助,極有效率的使志願捐贈者得償救人一命之心願,同時病人能及時得到救命之造血幹細胞,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特此表達無上的感謝。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說明稿《周邊血造血幹細胞捐贈之醫令申報與健保署給付點數核實》
本案爭訟主要在於健保署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針對非親屬捐贈者於捐贈周邊血幹細胞或淋巴球之醫令的認知不同。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非親屬間造血幹細胞捐贈,在健保申報上一直依實際執行項目申報「非向捐血中心、家屬或親友取血」,而健保署在事後回溯並要求以費用較低的「向捐血中心、家屬或親友取血」項目之醫令申報,但非親屬幹細胞捐贈並非向捐血中心、家屬或親友取血,雖經申訴仍判定慈濟敗訴。
目前健保署沒有專用周邊血幹細胞收集的醫令代碼,長年來各醫院權宜方法皆採用捐血中心取血的醫令代碼,此次許多移植醫院亦受健保核刪。對於此結論,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深感遺憾並將陳請健保署擬訂周邊血幹細胞收集專用醫令代碼,讓造血幹細胞移植能在合理的體制下幫助到每一位患者。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獲WMDA認證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團隊全力打拚下,2010年10月1日正式接獲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傳來好消息(The 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簡稱WMDA),通過國際認證,將在十月十七日的WMDA年會中獲頒這項殊榮。這不僅肯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與國際同步的專業服務品質,也是中心在十七周年慶前夕獲得的第一份祝福。
全球71個骨髓庫慈濟為第18通過認證
WMDA是從2003年九月開始啟動骨髓庫認證制度,並希望全世界的骨髓庫都能通過認證,以確保骨髓庫的品質與全球一致。目前全球共有七十一個骨髓庫,已經有十七個骨髓庫通過認證,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第十八個通過認證的骨髓庫,其捐贈者數量佔全球的八十三%。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指出,骨髓幹細胞中心自1993年十月創辦骨髓庫至今,歷任主管一直努力於與國際同步,從早期未導入保密觀念、同一位員工承辦捐受雙方業務、捐贈者到病患的移植醫院進行捐髓等歷程,不斷的引進國際標準,嚴格保護捐、受雙方權益,分辦捐者、受者的業務,且嚴禁互通捐受雙方身分,移植醫院無法得知捐贈者是誰,捐贈者也不知捐給誰,對受贈者只有關愛與祝福。關懷志工也嚴守規定,不洩露資訊。
慈濟骨髓庫是全球唯一以志工體系為主,第一線面對捐贈者,提供專業的諮詢,並從頭陪伴到尾。捐贈活動暨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說,因應國際認證,中心為了突顯關懷小組的專業程度,志工不僅經過完整的教育訓練課程,並進行經驗認定,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有豐富經驗的關懷小組手上,被謹慎小心的呵護著,也讓不同的個案狀況能順利圓滿。
國際認證條款總共369項,中心團隊,包括志工,自石明煌主任在2008年六月擬定爭取國際認證目標後,共計完成了449份文件,其中211件需要翻譯的文件,感恩慈濟外語隊志工的支援,同時,也很感恩移植醫院、幹細胞採集單位、合作醫療院所、臍帶血庫、檢驗單位等,為達到認證而全力配合,這也是慈濟醫療志業合心、和氣、互助、協力的精神。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2009年十二月向WMDA申請認證,並在今年(2010)一月二十九日寄出所有的認證文件,終於在今天收到認證通過的好訊息。目前在中國大陸出差的石明煌主任獲知這項消息後表示,非常感恩團隊的付出,更強調志工是慈濟的寶,也是骨髓中心的寶,一直以來,如果沒有關懷小組,骨髓中心就無法運作,關懷小組讓骨髓捐贈不只是搶救生命,更注入生命的人文意義,不少捐贈者在捐贈過程中,體悟生命的價值,並從此改變對生命的態度。
(文:張筑聿、游繡華報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2010/10/1)
慈濟「髓」緣有愛相見歡 分享《遇見奇蹟》見證愛
今(12)日上午,慈濟台中分會舉行骨髓捐、受者相見歡活動,捐髓者與受髓者們會面彼此互道感恩,也因為骨髓捐這段不可思議因緣,他們大愛如親的故事即將於10/19日起搬上大愛電視長情劇展,傳達愛的奇蹟。
捐髓者陳文鋒(中)與受髓者父母。(圖/慈濟台中分會提供)
受髓者房新。(圖/慈濟台中分會提供)
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於1993年,截至今年九月底止,台灣已有超過四十萬人加入慈濟骨髓資料庫,登記尋求配對的病患累計近四萬七千人;至目前為止已完成四千零六十例骨髓捐贈行動,受髓病患遍及二十九個國家。
二十二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從無到有,從「零」到突破四十萬筆資料,逐步建立全臺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骨髓資料庫。在慈濟志工四處奔走勸捐、勸髓之下,帶動台灣骨髓捐贈活動,發揮濟世救人的精神。
相見歡活動主持人許美惠,是骨髓捐團隊志工成員之一,她指出,去年一至八月的骨髓捐有9443人,相較於今年一至八月的5130人,下降約四成多。
她說,目前約有四萬六千人等待配對!救人一命,無損己身,能夠讓破碎家庭重燃生命希望的十萬分之一契機,可能在你我身上遇見奇蹟。
出生於彰化縣大城鄉的陳文鋒分享,他是捐隨者。
原本個性活潑,在十九歲的某個夜裡,陳文鋒開車撞傷了人,愛子心切的父母,不但冷靜處理所有後續賠償,還刻意將此事與他隔離,自此變的沉默且鬱鬱寡歡。退伍後,他在其堂哥開設的電子工廠上班,卻因為工作內容與所學落差甚大,加上感情與友情上的受挫,導致感到莫名的恐慌、害怕、退縮,有時甚至嚴重到無法工作,經由堂哥和家人的建議,暫時返回家鄉休養。
爾後,認識了現在的老婆,更因緣際會在一場慈濟骨髓勸募活動中抽血建檔,對於可以救人一命的舉手之勞,陳文鋒表示,心裡起了微妙的變化。雖然在慈濟師姊通知配對成功的當下,一度引發激烈的家庭革命,但經由師姊循循善誘的詳加說明下,終於圓滿達成他捐髓的神聖任務。
九年了,在兩年前舉辦的相見歡活動中,與受髓者一家人見面時,楊崇輝(受髓者之父)不但當場下跪叩首道謝,更透過找到陳文鋒在彰化的住家,帶著受髓者(楊聖玄)親自拜訪生命中的貴人。兩家人熱絡的互動、擁抱,彼此內心充滿無限感恩,這段不可思議的因緣,將於10/19日至10/23日藉由大愛電視長情劇展播出《遇見奇蹟》系列 <藍色艷陽天>分享陳文鋒的生命因為利他而美麗,重燃生命光與熱。
另一位,受髓者房新是一位年輕的美術老師,在其母親罹癌後不久,她自己也因急性白血病(血癌)而病倒,在艱辛的治療過程中,家人,甚至是學校同事、教過的學生,總是耐心陪伴,但也看著房新的笑容逐漸失去。她無法假裝堅強,死亡的如影隨形和治療的痛苦讓她崩潰,她的畫失去了色彩,甚至連勾勒白描都失了力氣。而她自小就與父親感情特別深厚,為了不讓父親擔心,只能勉強自己微笑面對。
血癌治療必須住在隔離病房,不能和孩子相處,所幸在慈濟骨髓庫裡找到配對者,雖然配對結果不是100%的吻合,但房新在家人、醫師鼓勵下,勇敢接受骨髓移植。隨著病況漸有起色,她也拾起畫筆畫出心中的愛和感動。
房新面對人生種種考驗,不僅繼續碩士班學業,稱職扮演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師的角色。今年她即將畢業,懷著感恩的心情,要把畢業美展的成果和慈濟人、捐髓者王慕樵老師一起分享;她的故事將於11/2-11/13大愛電視長情劇展《遇見奇蹟》系列 <綠野新踪>呈現。(陳惠玲報導)
愛心護理師 捐髓圓母願
阿孫要配對溫馨版
來自屏東的護理師賴姿秀,日前在阿嬤賴陳金丹的陪伴下前來花蓮慈濟醫院捐贈造血幹細胞。一般阿嬤都會因為疼孫不捨而阻止,但這位阿嬤賴陳金丹不但支持,還陪孫女前來。一問之下,才知道捐贈的背後,是一個不捨的遺憾,是一個女兒想圓滿媽媽要她救人的期待。原來姿秀的母親五年前因為A型流感離世,在往生前不久,知道女兒姿秀獲得造血幹細胞捐贈的配對通知,鼓勵她可以救人的好事就要去,這個心願從配對通知到捐贈歷經六年,在母親節前夕,賴姿秀完成了捐贈救人的任務,也是送給天上的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27歲的賴姿秀服務於屏東屏南地區醫院,就讀二技時,社團與捐血中心舉辦捐血活動,當時慈濟志工共襄盛舉,宣導骨捐驗血建檔,她心想一次可以完成兩件有意義的事,便以行動完成捐血並且到慈濟的驗血活動區參加建檔後,沒將此事放在心上,繼續完成學業並投入職場。
與天上媽媽的約定
六年前,在台南工作的賴姿秀被通知配對成功,她向任職潮州鎮清潔隊的母親告知,媽媽鼓勵她把握任何一個救人的機會,卻沒想到,才過個年,母親竟因為A型流感過世。救人無數,卻救不了自己的母親,賴姿秀一度對自己感到質疑,無法走出喪母之痛的自責。賴姿秀寄情工作,後來回到屏東,跟弟弟一同代替母親照顧奶奶賴陳金丹,共事的護理長與同事們的關懷,加上每天看著洗腎室內的病患們,姿秀慢慢轉換心境。
「雖然是阿嬤跟師姊們陪我搭火車到花蓮慈院進行造血幹細胞捐贈,但是我心裡知道,全程媽媽都陪在我身旁。」
捐贈當天,阿嬤賴陳金丹(37年次) 陪伴前來,她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安靜地守在孫女身邊。在陪伴過程中,姿秀才娓娓道來,其實這次來是帶著母親的遺願前來,原來六年前接獲配對通知時,即有跟媽媽討論過,媽媽告訴姿秀:「這是一個可以救人的機會,你就要去。」姿秀回想起媽媽當時的心情是平靜且祝福。「她雖然不是很了解(什麼是造血幹細胞捐贈),但是聽我講一講,她就說好!」姿秀補充說明,當時除了提到骨髓捐贈,當時也談到器官捐贈。「媽媽還在的時候,本來有談到器官捐贈,她說她以後,如果怎麼樣的話,把她的器官捐出去,骨灰燒一燒灑向大海,我說(媽媽)你電視看太多了,少女情節,你可以好好在那邊,不要灑向大海那麼嚴重好嗎。」沒多久,在清潔隊上班的媽媽因為A型流感離世,媽媽的這個願望,姿秀一直守著,從2013年接獲配對通知到六年後才完成捐贈,等待的過程,隨著受贈者病情的變化,兩次通知卻又臨時喊停,姿秀絲毫沒有懷疑與退轉,完全配合。
在母親節前夕可以完成捐贈,姿秀說這也是送給天上的媽媽最好的禮物。「後來因為她A流回來是器官衰竭,所以就沒有辦法做這個動作(器捐)所以把她處理完之後,就把她跟我爸爸放在一起。」媽媽離開五年,姿秀也終於圓滿了媽媽說好事就要去做的心願。「在通知的時候,我就想說,就算是了結一個~想要在她還在的時候,想要跟她分享的一個喜悅,在後面把她完成,讓她圓滿,所以我覺得也是緣份。」
阿嬤聽到孫女的分享,紅了眼眶卻還是很堅強地點點頭,表示支持她的這個決定,雖然心中曾有過疑問,但是是姿秀媽媽同意的,加上她很仔細看了骨髓捐贈同意書。阿嬤很疼姿秀,除了因為她是家裡孫姪輩唯一的女生,一方面,也是因為兒子早逝,媳婦又在五年前A型流感離世,阿嬤心疼姿秀跟弟弟兩人無父無母,因此收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堅強地陪伴照顧兩個孫子,姿秀和弟弟的成長路,是阿嬤用心呵護用愛舖成的溫馨大道。
同事相挺齊心完成救人使命
賴姿秀非常感恩洗腎室裡所有同仁的協助,大家一起把她的班排開,輪值,可以說有他們的相挺,才能順利圓滿這次的捐贈。「謝謝學姐跟護理長的幫忙相挺,讓我可以出來做這件善事,圓滿這件好事。」一件善事,眾人相挺合力完成一起成就,這份歡喜,讓大家都覺得很有福報。
對於有緣人,姿秀常常向上天祈禱,幾乎是日日請眾神給予對方無限祝福。「你還好嗎? 你還撐得住嗎? 請觀世音菩薩、上帝啊、還是阿拉,不管你是信
什麼就是要幫助你一下。」有眾神祝福,有眾人協助,可以順利圓滿完成捐贈,姿秀內心感到無比榮耀與感動。「當你真心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全世界有形的,無形的力量都會幫助你,去完成這個使命。」
賴姿秀從配對通知到捐贈歷經六年,在母親節前夕完成捐贈,共事的學姊深受感動,日前也完成驗血建檔,她說,這是送給天上的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圖文:劉蓁蓁;公傳處鍾易叡、張庭涵
陶藝家莊竣惟 用這個方式拯救他人生命
「我只是一個磨土的人而已,有這個機會,要好好把握」。花蓮慈濟醫院造血幹細胞收集室出現一位帶有藝術氣息的年輕人,這位捐贈者-莊竣惟是一位陶藝家,平常捏陶泥塑一個個藝術生命,這一次,他的造血幹細胞捐贈,給等待移植的有緣人,看見重生的希望。
1980年出生的莊竣惟,原籍屏東,在他12歲時,便在美濃東門窯習陶,18歲加入采青窯工作團隊,24歲即創立陶藝工作室,多次參加雕塑陶藝聯展與國際茶碗展。
莊竣惟說,「會學陶是因為早期比較不喜歡讀書,所以從小就去拜師學藝,到美濃去拜師學藝,當學徒的時候,就覺得陶土相當有趣,所以激起了做陶的信心,從小到大的求學過程一直都沒有離開過陶藝的領域。」
莊竣惟回憶小時候,務農的阿嬤常對他說:「土壤養育植物是賜予他們溫暖與住所非常重要的東西」。製陶後,他深刻感受土壤再造的價值,亦是帶給人心靈沈澱的很重要的媒介,因此懷抱著「敬天地」的精神。
莊竣惟說,「我是鄉下長大的小孩,陶對我來講,它是身邊隨手就可以抓到的,土是賦予所有的生命的來源,我把土重新再塑造之後,它就變成了另一個生命的成長,喜好的人,他會更珍惜。」
2001年時,莊竣惟在高雄科學博物館參展,剛好看到慈濟在宣導驗血活動,當下覺得可以救人是一件很好的事,沒有想太多便參加建檔了,事隔多年突然接到志工電話得知自己配對上時感到很高興。
雖然家人一開始也是會緊張,因為不知道打白血球生長激素會有什麼困難,尤其是阿嬤比較擔心,「因為她比較年長,必須要比較花時間去溝通,甚至要出動我姑姑去幫忙勸說。」在獲得全家人的支持,莊竣惟才在屏東慈濟志工的陪同下,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捐贈造血幹細胞。
「因為我覺得人生是很苦短的,如果可以活下去,應該要好好的活下去,如果他還可以去幫助別人的話,是應該要再延續下去」,自謙「只是一個磨土的人而已」的他,平常捏陶泥塑藝術生命,這一次,到花蓮完成捐贈造血幹細胞的救人因緣,看見一個無私付出,幫助他人生命重見希望的最美身影。
撰文/劉蓁蓁
攝影/劉蓁蓁、莊峻惟提供
造血幹細胞捐贈 驗血建檔紛挽袖
慈濟技術學院在校園內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的驗血活動,許多年輕人,趁著課間空檔,參與血液建檔,希望自己將來也有機會幫助別人。
受到天氣影響,抽血也顯得特別困難,就有同學連抽兩、三次,才完成驗血程序,忍著眼淚,只為讓更多家庭可以圓滿。
捐髓救人、無損己身,慈濟技術學院的同學,將造血幹細胞驗血,當作是成年禮。
真善美志工葉朝慶花蓮報導(2013.11.27)
轉載自慈濟技術學院 http://epage.tccn.edu.tw/files/14-1000-21752,r67-1.php
莫拉克救災官兵發願救人 十年後圓滿心願
曾於莫拉克風災參與救災的陳峻穎,有感於生命無常,立下志願助人,日前追隨姐姐陳瑋的腳步完成骨髓捐贈,姊弟檔愛心令人欽佩。陳瑋、陳峻穎姊弟兩人分別在2004年、2009年參加驗血建檔,姊姊陳瑋2013年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今年年初全家人陪著弟弟陳峻穎到花蓮慈濟醫院捐贈。
陳峻穎說,莫拉克風災那年,他在服役,是第一批到林邊羌園救災的國軍,當時一片狼藉,面對災難的死傷,內心恐懼跟震撼極大,也讓他心存感恩發願助人。「當被通知配對成功時,希望能盡快完成捐贈,把握黃金期,終於輪到我了!」
「媽,我配對成功,要去捐髓了!」接到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通知配對的消息後,陳峻穎立刻歡喜地和媽媽陳弘雲分享。
媽媽之所以這麼感動是因為4年前,她才陪同姊姊陳瑋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捐贈造血幹細胞,沒想到,4年後,兒子也接獲配對通知,一雙兒女都能捐髓救人,為母者欣慰不已。
陳峻穎當下也開心地寫下感言:「感恩菩薩欽點,希望現在的我能盡快完成捐贈,把握黃金期。」陳峻穎是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研究所畢業的學生,父親陳川澤、母親陳弘雲都是慈濟人,「行善行孝不能等」的想法,早已潛移默化在他的言行中,雖然父母親也都支持他捐贈造血幹細胞,但還是不免會有點緊張,孝順貼心的他趁著要來花蓮慈濟醫院,特地在捐贈前安排了全家人的「尋根」之旅,帶著父母親返回心靈故鄉—靜思精舍。
從2009年參與建檔到2018年底配對通知,這一等就是9年,捐髓救人這件事,遲遲沒有消息,一度對當初建檔是否成功都起了懷疑心。
「我記得那天是下午,跟媽媽在看慈濟的劇場,剛好那一陣子在演跟骨髓捐贈有關的大愛劇場—《超完美任務》,我就跟媽媽講,『你可以幫我看一下我到底有沒有建檔,怎麼都沒有消息』,然後她就苦口婆心跟我說,『沒有那麼簡單』。
結果過了幾天,上班很忙碌,突然有師姑打給我,我就問她什麼事情,因為通常慈濟不會打給我,她就說我要通知你配對成功,我還再三確認,因為我以為我沒有建到檔,我就跟我媽媽講,因為當時在公司還很忙,她劈頭還跟我講公事,我就跟她講配對成功,她就放下帳本說:『真的!假的!』她就很開心很開心在公司裡大叫。」
「終於輪到我了!」當配對通知確定,陳峻穎歡喜不已,身為新世代,陳峻惟知道骨髓捐贈一直以來受到網路謠言重挫,他願意用實際行動,來協助澄清不實的謠傳,「尤其捐贈造血幹細胞的過程,需要經過審核配對,還有嚴謹的身體檢查,不是想要捐贈就可以救人;自己驗血建檔9年後,去年底才被通知配對成功,當下非常開心,在全家人陪同下,從台北到花蓮慈濟醫院捐贈,那天(在收集室裡)坐了7小時,針孔插入雙手,接上儀器,坐在椅子上輸血(收集造血幹細胞),那時候心理深感榮幸,社會上每個生命都很珍貴。」
捐贈意願堅定的峻穎,一路以祝福的心念完成每一個捐贈程序(血樣複檢,施打白血球生長激表,健康自我管理),只願受贈者能盡快恢復健康。「人生在世,面對挫折苦難,心存善念,堅持到底,心開福就來,雖與您素昧平生,但很榮幸能在您的一生中助您一臂之力,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您的前途是光明的,您要點亮自己的心燈,才能點亮世界,加油!」
撰文/劉蓁蓁
攝影/顏福江、劉蓁蓁
現代花木蘭 ㄧ腔熱血挽袖救人
談到對於女軍官的第一印象,大多數人都還是停留在英姿颯颯、巾幗不讓鬚眉的形象,身型纖細、臉上總是帶著靦腆微笑的26歲大女孩廖孟軒,若是穿著便服,令人很難想像她是一位女軍官。
目前服務於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六九旅旅部連的廖孟軒在日前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大家對於軍人的既定印象是體格很強健,但孟軒自知自己並不是這樣的體格,不過愛心不落人後的她,為了能順利完成造血幹細胞的捐贈,可是有認真運動、鍛鍊身體,讓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態!
2015年春末,軍中學姐看到網路上有造血幹細胞驗血建檔活動的消息,遂邀約孟軒一起參加驗血建檔,三年後,配對成功的消息傳來,抱著一份期待與希望能儘快救人的心,孟軒全力配合相關前置作業。「一開始會蠻驚訝的,因為我想說怎麼那麼快,因為好像在網路上,有些人都等了十幾年。」然而三個月後,得知病患尚不適合移植而要取消,當時她心中除了十分掛心之外,也持續地為該位患者祝福,過了半年,終於傳來了病患可以進行移植的消息。
在確定了可以捐贈造血幹細胞之後,雖然無法避免外食,孟軒還是很努力地均衡飲食且不過於油膩,希望把自己的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捐出最好的造血幹細胞給予受贈者。在一路陪伴的志工眼裡,孟軒是位乖巧謙和的女孩,雖然對於沒經歷過的捐贈難免有些緊張,但無論從配對到即將捐贈的作業流程,都全力配合著,令人敬佩!
其實,孟軒的母親約3年前因膽管癌往生,當時母親已無法動刀,只能進行化療,而在她捐贈過程中,看著醫護人員在她手上裝置各種管線,腦中想的,都是自己母親罹癌時期接受治療的過程。「我剛剛去扎針的時候,我想說我今天扎的針,就是所有扎下來的針,都沒有她(母親)一天的多。」想到當年母親生病期間也曾經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孟軒心中也種下了要回饋社會的種子,這次她不僅完成心願,也為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衷心期盼受贈者能早日恢復健康,在人生道路上繼續邁步前行。(文字:李佩璇,劉蓁蓁,黃文琪/相片:劉蓁蓁,廖孟軒提供)
清水之愛添新例 髓緣首牽俄羅斯
清水之愛再添新例,慈濟骨髓資料庫再次跨越國界種族,首次將溫熱的造血幹細胞送到遙遠的北國俄羅斯,為等待的生命送來希望……
清水之愛添新例 髓緣首牽俄羅斯
仔細比對、再三確認,因為一袋造血幹細胞就是一條寶貴生命的重生希望!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跨越國界種族將髓緣之愛首次傳到俄羅斯。三月一日上午,來自俄羅斯的歌羅瓦契娃醫師(Alla Golovacheva) 從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手中接過周邊血幹細胞,成為慈濟骨髓資料庫第兩千四百一十七捐贈案例。
巧妙配對成功遠赴海外取髓
慈濟花蓮慈院骨髓幹細胞中心的骨髓資料庫,從一九九三年創立到今年二月底,骨髓及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案例數已累計有兩千四百一十七例,加上而這次跨國來臺取髓的俄羅斯,目前已經供髓至全球二十八個國家。花蓮慈院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楊國梁表示,雖然之前曾經有過兩例與俄羅斯個案配對成功的案例,不過後來都因故取消,一直到二○一○年年底,花蓮慈院骨髓幹細胞中心接獲海外骨髓資料庫申請,要搶救一位位於俄羅斯的個案,才又牽起這段髓緣。
歌羅瓦契娃醫師表示,由於不同人種「免疫基因型(HLA)」的差異性,以往俄羅斯的捐贈個案大都來自歐美國家,這次是透過德國的骨髓資料庫轉介才找上慈濟骨髓資料庫,經由韓國轉機到臺北再到花蓮,單程就要花上十幾個小時,抱著慎重的心態來到臺灣取髓。
楊國梁副主任表示,在配對過程中,主要是針對雙方的「免疫基因型(HLA)」共十個位點做比對,通常十個當中有八個符合就能進行移植,而這次的案例是十個位點全部符合,機率大約僅有百萬分之一,而且跨種族要全部符合的可能性又更小,所以,真的是很難得的因緣,也祝福接受這份造血幹細胞的個案能早日康復。